在水源地如何控制水土流失、减少氮磷等营养物质对水体的输入是控制面源污染、改善水质的关键。实践证明,水源涵养林是改善水质的一项有效措施。但是,有关水源涵养林减少氮磷流失、改善水质的作用机理尚不明确。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生态修复研究团队日前在期刊Environmental Research上发表研究论文,从土壤微生物角度探究了水源涵养林对控制土壤氮素流失、净化水质的作用机制。
亚林所生态修复研究组以太湖水源地之一——浙江省安吉县西苕溪流域为研究区,建立不同类型的水源涵养林(毛竹纯林、毛竹披针叶茴香混交林和毛竹紫穗槐混交林),基于氮磷迁移“源头-过程-终端”的实际发生过程,贯彻“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”理念,从氮磷污染物产生的源头出发,立足土壤“物理-化学-微生物”耦合视角,探究了水源地氮磷流失特征、水库集水过程中污染物浓度变化,揭示了水源涵养林的作用机理。
研究结果表明,通过调整、优化水源涵养林结构,土壤中慢生根瘤菌属的相对丰度从1.51%提高至3.73%,固氮作用增强,土壤中氮素含量升高,并进一步促进土壤中木霉菌的生长,土壤有效磷含量提高了155.64%,CandidatusNitrosotalea(一种氨氧化古菌)的相对丰度降低,一定程度上在细菌层面抑制了土壤硝化作用,有助于减少硝态氮的产生,水源地氮素流失降低38.16%。与纯林相比,优化后的林内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,同时土壤全氮和硝态氮损失分别减少62.48%—71.45%和31.78%—64.61%。林分结构优化可降低土壤氮素流失,微生物群落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中介作用;同时,发现了水源涵养林调控氮素流失的潜在路径。
自2008年开始,亚林所生态修复研究组率先开展水源地面源污染生态治理研究。17年来,研究组重点针对长三角地区水土流失型面源污染,发现了水源地污染物迁移驱动力的“真相”,提出了水土流失型面源污染林业生态修复主要技术措施,在面源污染生态治理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。在浙江安吉赋石水库、绍兴汤浦水库、温州珊溪水库、诸暨陈蔡水库、余姚姚江、江苏宜兴等地建立示范点7个,核心示范区面积3.29万亩,辐射面积4.5万平方公里,推动了浙江省“五水共治”和水源地环境整治工程、太湖流域防护林建设工程等。项目成果“水源区面源污染林业生态控制技术”2016年获得浙江省科技兴林一等奖;取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;出版英文学术专著1本;在中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。这些成果为推动水源涵养林建设、发挥森林“四库”作用提供了理论支撑,有力地支持了区域生态工程建设,为改善水源地生态环境、保障饮用水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来源:中国林科院